Minolta AF 相機簡史 (轉貼)

相機界的最大新聞
Sony   宣布吃下 Konica Minolta 的像機部門
百年榮光,是東山再起,還是就此消沈 歷史,會給個交代
這幾個月來努力收集Minolta各式鏡頭
暗自驚喜 還好,該收的,都已收齊
否則等到Sony出新的相機,勢必又引起一陣鏡頭搶購狂潮
<red>以下為轉貼之Minolta AF 相機簡史  (由某相機論壇轉貼,出處不明)</red> 自動對焦照相機發展史 xitek:(1985~1992)   
照相機自動聚焦系統的研製歷史最早要追溯到60年代。1963年,CANON公司曾在原西德的科隆博覽會(P HOTOKINA)上展出了一架自動聚焦照相機的樣機;1974年,NIKON公司也在這一個博覽會上展出了一架樣品;由於這些樣機結構複雜和體積過大等原因,未能成爲商品。直至1975年,美國的亨尼威爾(HONEYWELL)公司才發表了具有實用價值的自動聚焦元件VISITRONICS YSTEM,稱爲雙象對稱式光電自動聚焦系統(簡稱VA F系統)。亨尼威爾當時並未生産出照相機,但在近20年後,卻因爲此技術而給公司帶來一筆意想不到的收入,這是後話,暫且不表。
  
日本小西六寫真工業公司(於1987年10月20日改名爲柯尼卡有限公司,KONICA)於1977年元月開始研製,並于同年11月率先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架35毫米自動聚焦袖珍照相機柯尼卡C35 AF,這是第一架作爲實用商品出售的AF照相機。它採用了亨尼威爾公司生産的自動聚焦元件。該機的AF系統是通過兩個測距窗後面的反光鏡把影像反射到AF 感測器來工作的,感測器把兩個影像的反差進行比較,並改變其中一塊反光鏡的位置,當兩個影像的反差完全一致時,AF元件內部的積體電路即可操縱照相機進行調焦,從而實現了自動聚焦。由於這一系統獲得了成功,所以後來有許多公司都採用VISITRONIC自動聚焦元件來生産自己的AF相機。由於該系統是接受外來光線的,屬於“被動型”AF系統,所以C35 AF的不足之處是當光線暗和被攝體反差低時無法工作,更重要的是聚焦的精度不高(從1.1米至無窮遠分 11級聚焦),由於該袖珍照相機的鏡頭焦距短(38/2.8),加上拍攝時大多是選擇小光圈,聚焦不准的不足可以由景深來補救。該系統在約80毫秒時間內完成聚焦過程。
  
1978年,美國寶麗萊公司(POLAROID)推出了超聲波自動聚焦一次成像照相機SX-70 SONAR AF。這種照相機採用了所謂的“主動型”AF系統,由照相機本身發出超聲波信號,並測量從被攝體返回來的信號。超聲波自動聚焦系統屬“主動型”,其優點是不受光線條件的影響,能在完全黑暗的情況下工作。但不能透過玻璃進行工作,對吸收超聲波的物體也會給出不正確的測距結果。該機的自動聚焦過程所用時間約 60毫秒。
  
1979年11月,佳能推出了第一架採用紅外線測距的自動聚焦照相機AF35M,其工作原理與超聲波AF系統類似,其優缺點也是類似的。由於該系統結構簡練和精度較高,許多公司紛紛採用這類系統。
  
由於自動聚焦在袖珍相機上成功地得以實現,作爲單反機主要生産廠的日本各大公司,試圖在單反機上實現自動聚焦。佳能和理光(RICOH)兩家公司則是從鏡頭入手,以研製AF鏡頭爲主攻方向。這類AF鏡頭與現在的不同,它們只能用於常規的手動聚焦單反照相機上,鏡頭本身裝有AF伺服馬達和AF檢測裝置。佳能於1980年推出了一支35-70/ 4的AF變焦鏡頭;理光則推出一支50/2的AF標準鏡頭。這兩支鏡頭的特點是在鏡身上裝有聚焦系統和聚焦驅動馬達及電池,所以也稱外光式AF系統。從外觀上看顯得很笨重。在圓形的鏡筒上附加了一個方型的大包,不甚美觀。佳能的鏡頭採用了自己研製開發“固態三角測量”系統(SST,Solid State Triangulation),在鏡頭裏排列有數百隻檢測感測器,用於接收來自被攝體的兩束光線。來自被攝體的光線分別經過固定反光鏡和可動反光鏡後,再反射到兩個透鏡及一個三角棱鏡,分別照射在檢測感測器上,使之變換成電信號。通過比較這兩束光線的差別,電子線路計算出被攝體與照相機之間的距離,並指示驅動馬達將鏡頭內活動的光學元件旋轉至所需的位置。使用這類鏡頭拍攝時,操作者要將照相機對準被攝體,然後按下鏡頭上的一個按鈕啓動自動聚焦系統。
  
1981年,佳能採用“固態三角測量”系統,生産了一架具有被動型自動聚焦系統的袖珍相機AF35ML,採用了240個CCD組成的測距元件;日本奧林巴斯光學有限公司(OLYMPUS)則採用了日本精工研製的FCM系統推出了C-AF袖珍相機。同年11月,日本潘太克斯(PENTAX,即旭光學有限公司)以ME-SUPER爲原型,加裝了自動聚焦元件和聚焦指示系統,推出了與後來機身一體化自動聚焦單反機最爲接近的、具有自動聚焦指示(即輔助聚焦系統)的ME-F單反機。配用特製的SMC AF35-70/2.8自動聚焦鏡頭時具有自動聚焦功能;而用手動聚焦鏡頭時,取景框下有快速聚焦指示信號。這可以稱是世界上第一架AF單反機,也是第一部實現TTL AF方式的單反機。
  
1982年3月,佳能在原AV-1的基礎上,推出了一架具有快速聚焦指示(QF,Quick Fcous)的單反機AL-1,與潘太克斯ME-F的輔助聚焦系統類似。而奧林巴斯亦于同年隨其OM-30一同推出了一支35-70 /4的AF鏡頭。該鏡頭同佳能和理光的AF鏡頭一樣,有一個方形的大包,內裝有焦點檢測裝置和聚焦馬達。該鏡頭的特點是有三種聚焦方式,除了單次和連續自動聚焦方式外,還首次實現了“陷井”聚焦。
  
尼康也於1983年在其大受歡迎的專業照相機F3的基礎上推出了具有自動聚焦功能的F3AF,尼康的做法與其他公司的不太一樣,雖然在鏡頭內裝入AF馬達,但焦點檢測裝置是裝在特製的DX-1自動聚焦取景器中。也屬TTL A F系統。當時只生産了80/2.8和200/3.5ED IF兩款AF鏡頭,原手動聚焦鏡頭則要配用增距鏡TC-16 才能實現自動聚焦,並在原F3的機身上多加了一個觸點。由於DX-1取景器內置有AF檢測裝置和兩節七號電池,使得其體積很大。並且因該機的AF檢測裝置的性能未過關,而且價格偏高,配套鏡頭少,所以在市場上並沒有獲得很大的成功。
  
在此期間,不太出名的日本企能工業公司(CHINON)也推出了兩支AF鏡頭50/1.7和35-70/3. 5-4.5。這兩支鏡頭與其他公司的AF鏡頭不一樣,所採用的是紅外線主動型AF系統,可用於其CE-5單反機上。理光也推出了具有電子輔助聚焦系統的單反機XR-F。
  
1983年,MINOLTA公司在原X-500的基礎上,推出了帶TTL相位檢測輔助聚焦系統的X-600,其基本指標與X-500差不多,只是增加了電子輔助聚焦系統。上述所有涉及自動聚焦單反機的研究工作,基本的出發點均是在原有的單反機的基礎上進行改良,企圖將自動聚焦作爲一項附屬功能添加到原有的單反機上,事實證明,這種做法是不成功的。直至1984年,日本各照相機主要生産廠家都推出了自己的自動聚焦産品,唯一例外的是美能達,作爲日本照相機製造業“五巨頭”中的一分子,它除了生産出帶電子輔助聚焦的X-600和一些AF袖珍相機之外,在AF單反機的研製方面並無出色表現。
  
當時儘管市場上已有柯尼卡C35AF、佳能AF35M和AF35ML、美能達AF-C、尼康L35AF、理光 AF2和FF3-AF等一批自動聚焦袖珍照相機;單反機中有潘太克斯ME-F、奧林巴斯OM-30和尼康F3AF等以及一些AF鏡頭,但是並未對整個照相機製造業帶來深刻的影響,當時的大多數AF單]] >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