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Alfa Romeo History


Alfa Romeo
品牌故事: 國家:Italy 創建年代:1910年 公司總部:意大利米蘭( Milano) 阿爾法·羅密歐 (Alfa Romeo) : 當Alfa Romeo 於1910年創立時,公司高層綜合了兩種著名的米蘭市的標識而創造了一個徽標:紅色的十字是這個城市的盾形的一部分;「biscoine」 龍形蛇的圖案是本地一個貴族家族 (visconti家族) 的徽標。這一標誌現在已經成為汽車世界中最著名的標誌之一。
a.l.f.a 全稱為anonima lombarda fabbrica di automobili,1910年,Alfa 公司是在廢墟中建立起來的,1910年創廠的Alfa 汽車,以其強烈的運動氣息以及獨特外型,在車壇上一直有著其與眾不同的定位,從創立開始,Alfa 的造車目標就是朝生產高性能跑車以及跑車化轎車而努力,而在其創廠至今的發展史上,Alfa 旗下的車款的確也不辱使命,從20年代參加mugello大賽、世界盃GP、30年代第一部單座GP賽車P3樹立了當時的賽車典型、50年代火紅席捲世界 的158/159賽車……一直到前些年在BTCC叱咤風雲的155,八十幾年來,Alfa 在賽事上的表現著實優異。 而在轎車領域,Alfa 旗下轎車強烈的跑車風格也是毋庸置疑,尤其這些年來,Alfa 淡出各項賽事,但是卻更專注於將賽車製造技術工藝使用在一般房車的設計生產上面。雖然現在阿爾法·羅密歐 (Alfa Romeo) 已被同樣位於意大利的FIAT 集團兼併,不過Alfa Romeo 車款的獨特風格相信是很難被取代的。 現在就讓我們走進Alfa Romeo的歷史,追尋這個極具個性的品牌所留下的足跡。 1910年 - 1930年 這是歷史性的一天,1910年6月24日,一些有遠見卓識的企業家從法國母公司手中接管了意大利darracq 汽車公司,這一天也成為Alfa Romeo 的誕生日,新公司名為anonima lombarda fabbrica automobili。Alfa 公司生產的第一輛24馬力車,在1911年targa florio 賽車場首次亮相就取得了勝利。此後,Alfa 公司相繼推出15-20馬力,以及40-60馬力的系列車型,在意大利賽車場上,這些車型表現非凡。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公司陷入財政困境。之 後,Nicola Romeo 接管了公司並使公司走出了困境。戰後,公司推出了torpedo 20-30馬力車型,這也是第一輛以Alfa Romeo 命名的車型。 儘管社會政治以及經濟的動盪給Alfa Romeo的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困難,但在1923年推出的RL 車型還是在torga florio中取得第一、第二和第四名的驕人戰績。GP Romeo 型車生產出來後,不久便在其基礎上生產出P1型車。從FIAT 聘請過來的設計師Vitlorio Jano 隨後便開始P2型車的設計,在這一階段,Alfa Romeo在賽車場上取得了極大的成功。隨之湧現出一批出色的車手,像Automio Ascari、Enzo Ferrari、Tazio Nuvolari 以及Achile Varzi,他們馳騁歐洲賽場取得了光輝的戰績。 與此同時,在充分利用技術成就的基礎上,Alfa Romeo生產了一系列轎車,1927年-1929年,公司先後生產出6c1500、6c1750等轎車。此時,Jano 開始全面負責汽車和空氣動力學的設計。1926年,Alfa Romeo得到英國Bristol 公司許可後,開始生產9缸星型航空發動機。 1931年 - 1940年 1929年發生的世界經濟危機使Alfa Romeo陷入困境,意大利政府被迫通過IRI 的經營。公司因此也退出了賽車項目,並將其8c2300bc型車轉讓給了Enzo Ferrari 車隊。 儘管如此,Alfa Romeo仍然在不斷進取。以8c2900b lungo型車為例,無論在款式還是動力方面,它都可謂佼佼者。但是IRI 控股公司要求Alfa Romeo生產轉向工業用車及航空發動機。在此背景下,1931年Alfa Romeo生產出第一輛卡車,與此同時,其生產的航空發動機也由於出色的表現而聲名鵲起。 1941年 - 1960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Alfa Romeo工廠飽嘗轟炸之苦。德軍佔領了意大利北部,造成生產公司原材料的短缺,但最令Alfa Romeo擔心的是害怕關鍵技術被德國人竊取。雖然面臨重重困難,公司還是保持著其產品的高水準,以1942年三引擎的sm75型飛機為例,它採用的是 1278型發動機,飛到東京後返回,全程20,000公里,可見其發動機的優異品質。 二戰後期,不斷的轟炸使Alfa Romeo工廠大部分的生產設備毀於戰火,直到1946年,公司的汽車生產才走上了正常軌道,生產的車型是戰前的6c2500型汽車。此後,公司又開發了 一系列新車 型,被稱作freccia d’ oro以及villa d’este, 這兩款車很快成為世界上各界競相購買的目標。到了1950年,公司推出了全新的1900型汽車。與此同時,alfa 158型賽車也在賽場取得了絕對的霸主地位。1950年,farina 駕駛該車贏得了世界冠軍的殊榮。 1951年,被認為當時最偉大F1 車手的Fangio 駕駛著阿爾法·羅密歐 (Alfa Romeo) 賽車再次取得世界冠軍。但是,Alfa Romeo 卻決定退出世界錦標賽,並把重心放到了跑車競賽上。於是在1954年,giulietta sprint 誕生了,1955年spider 型也面世。隨著2000系列車的推出,Alfa Romeo 的汽車產量在接下來的10年間獲得了極大的提高。 1961年 - 1970年 這一時期Alfa Romeo 不斷壯大,到本世紀60年代,在米蘭附近的arese 及意大利南部的pomiglianod’ arco分別建立了生產廠。1962年,giulia 車型面世,並以此為基礎推出了一整系列轎車與運動車型,在其後的14年間,這些車型的銷售量超過百萬。這10年間,還有其它一些新的車型,如:1962年 的2600型,1966年spider 1600 duetto型,1967年的1750型以及montreal型。
 
1971年 - 1980年 在70年代,社會政治問題及能源危機使意大利經濟舉步維艱。儘管資金並不充足,Alfa Romeo 仍然努力推出了不少車型,如:1971年2000型、1972年alfasud、1974年alfetta gtv、1977年2000td (意大利第一輛裝備柴油渦輪增壓發動機的車型)、1979年alfa 6型等等,顯示了很強的生命力。 1981年 - 1990年 到1981年,Alfa Romeo 與Nissan 合資建廠,生產裝備alfasnd boxer 引擎的轎車。這10年間對Alfa Romeo 來說最重要的歷史事件則是在1986年11月, FIAT 集團收購了alfa romeo spa公司。在這之後,一系列的新車型相繼推出: 1983年,alfa 33型; 1984年,alfa 90型、alfa 75型及164型。 Alfa Romeo 也正式成為FIAT 集團旗下一員 1991年 - 2000年 1992年,alfa155型車面世。隨後,145及146型車也相繼面世。1998年,公司推出156型車。1999年,alfa166粉墨登場。新千 年伊始,凝結著Alfa Romeo 多年經驗、工藝水平及風格的156 gta以其嶄新的姿態展現給世人。2000年底全新的147小型掀背車下線。 進入新世紀,Alfa Romeo在保留了傳統的藝術特質後有更加宏偉的發展目標。2002年日內瓦車展,由喬治亞羅設計的最新brera 跑車反響強烈,再次向世人展示了Alfa Romeo的獨特魅力。 Alfa Romeo光輝的發展歷史,同時也是汽車、設計師、賽車及發動機的發展史。無論在汽車技術還是在汽車運動領域,Alfa Romeo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最早期的F1史上Alfa Romeo也是曾經拿下榮耀的車隊之一
也曾經擔任過車隊的引擎供應商

天生俊傑 愛快羅密歐
Alfa Romeo 精緻的人文關懷、擅長製造動力綿延不絕的強勁引擎「轎車精、跑車勁」的企業化造車哲
學以及高性能形象和難以取代的風格造就了天生俊傑-愛快羅密歐! 義大利男子血管中流動的是汽油,而不是血液,這幾乎是全世界車迷都知道的「秘密
」,那裡有大賽車,就有義大利車手參賽,而在旁奮力鼓掌喝采的絕大半是義大利的車迷
,造就這股賽車狂勢的,正是車壇的天生俊傑ALFA ROMEO車廠。
轎車精、跑車勁的造車哲學 在米蘭貧民區生長的悠茍‧恩卡圖(Ugo Zagato)掌握住汽車萌芽茁壯的契機,於一九一○
年六月二十四日創立了Anomina Lombarda Fabbrica Automobili車廠,而以字首縮寫
A.L.F.A.為廠名,製造轎車及跑車。恩卡圖所以被稱為車壇的「天生俊傑」,是因為他在
追求高性能的同時,也能兼顧實際的財務平衡,所以生產轎車來貼補研發跑車的鉅額經費
,再以跑車發展成功的先進技術,移轉製造轎車,奠定了愛快車廠「轎車精、跑車勁」的
企業化造車哲學,而避免了像其他專志生產跑車車廠被「兼併」的厄運。 恩卡圖選擇了米蘭城的光榮圖騰-白底紅十字米蘭自治區的盾徽,及米蘭維斯康堤(Vis
Contil)家族的龍形盾徽,合併成一枚全新的愛快車廠的標誌,合併成一枚全新的愛快車
廠的標誌,寄望能在承繼米蘭的光榮歷史之後,繼續發揚光大,而能青出於藍,因此將
「ALFA」及「MILANO」的字樣鑲在環型圖樣的天與地的位格上,隨時警惕自己不能有辱米
蘭輝煌的傳統,而八十多年來,愛快車系的優良表現,也確能與其圖騰媲美爭輝。 24HP是愛快車廠的創業作,充滿義大利浪漫古典風味,銷路順暢,為愛快車廠帶來鴻圖大
展的機運。一九一三年以後,一系列成功的跑車陸績下線了-P2、P3、158等超級跑車,在
賽道上將「愛快就是高性能的同義辭」,飛速輾烙成不朽的勝利標記。 時至一九一五年,來自義大利南方大港-那不勒斯的工業家尼古拉‧羅密歐(Nicola
Romeo)加入愛快車廠經營行列。同年,第一次大戰爆發,義大利捲入戰火,24HP車款也被
徵召服役,擔任載運人員與軍械的任務,後來戰況吃緊,愛快車廠被迫停產。
雄霸賽車界的輝煌戰績 一九一八年,大戰息兵,義大利脫離獨裁統治,愛快車廠的經營體首次發生變化,尼古拉
掌握了經營權,重新在戰火餘燼中整建廠房,並將自己的姓氏嵌入廠徽中,成為
「ALFAROMEO」,從此展開崢嶸頭角,雄霸賽車界的輝煌征戰。 一九二○年,愛快羅密歐車手坎巴利(Campari)駕駛著造型古典的愛快羅密歐跑車,贏得
義大利慕吉羅(Mugello)兩百三十英里大賽車的錦標,這是愛快羅密歐的第一個獎盃。
位於伯洛納(Bologna)與佛羅倫斯(Florence)之間的慕吉羅賽車場,擁有長達四十一英里
的賽道,是一座車壇公認的高難度競技場,而愛快羅密歐首戰即旗開凱旋,同儕唯有歎服
的分。坎巴利於一九二四年,駕駛P2型賽車,一舉摘下了法國萊恩GP大賽的金牌。來自飛
雅特(Fiat)的設計師衛圖里奧‧任諾(Vittorio Zano),於一九二四年為愛快羅密歐車廠
設計完成P2型賽車,配置一九八七西西直列八缸引擎的P2賽車,在當時動輒七、八千西西
或上萬西西計的賽車群中,真是「小巫」,但是強勁的一百四十匹馬力,卻又於一九二五
年勇奪在比利時行的第一屆世界盃GP大賽車冠軍。 為了慶祝這項殊榮,愛快羅密歐車廠在珍愛的車徽四周盤鑲起一圈勝利的桂冠,也從此邁
向賽車場上常勝軍的榮耀之路,P2型賽車的神勇戰績,一直持續至一九二九年。
SC 2300車款(一九三二年),是衛圖里奧的第二項傑作,融合米蘭人文薈萃的典雅造型,
配置愛快羅密歐引以為傲的強勁引擎及高效率傳動系統,使得這款豪華轎車,成為歐洲上
流社會爭相購置的「寵物」,後來更被墨索里尼挑選為座車,經常伴隨著他檢閱軍隊或出
入戰陣。而在義大利的蒙莎(Moznza)賽車場上,SC2300則暫時換下燕尾服,輕鬆的贏得好
幾次競爭激烈的主要獎盃。
創GP大賽空前的紀錄 P3型跑車,愛快羅密歐廠方的代號是Type B Monoposts,於一九三二年加入賽場,八缸二
千六百西西引擎的P3跑車,是第一部真正單座的GP賽車,為這項國際大賽車樹立了新典型
。賽車手Tazio Nuvolari於一九三五年駕著P3型愛快羅密歐,打敗了陣容堅強的德國聯合
車隊(由費迪南‧保時捷博士組成一支代表奧迪、DKW、Horch、Wanderer等汽車公司的車
隊),創下GP大賽空前的驚人紀錄。 關於P3型跑車,還有一則特別值得玩味的軼聞,就是路基,巴齊於一九三五年,為奪標及
破紀錄,而設計了一部「雙引擎」的P3型跑車,他在駕駛座的前、後方,都安裝了引擎,
依理論來說,這種「加倍」的馬力設計,應會產生驚人的速度,祗是後來一直沒有看到這
輛雙引擎P3的實際運「動」,但是這種理念,或許就是愛快羅密歐「雙火星塞點火系統」
車系的濫觴。 接續P3跑車揚威賽道的,是愛快羅密歐158型(一九三八年),八缸一千五百西西引擎,配置
機械增壓器(Supercharger),竟能輸出一百九十五匹馬力,所到之處,眾車望風披靡,正
是車迷與賽車手相視瞪眼的「披著羊皮的大野狼」!一九四○年北非利比亞首府黎波里舉
行的GP大賽,愛快羅密歐158型跑車,擁有了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歐洲最後一場GP大賽
冠軍。 二次大戰期間,158型跑車場被小心的保藏起來,直到一九四四年,義大利戰敗,墨索裡
尼獨裁統治時代宣告結束,愛快羅密歐158型跑車才又重現賽道,但是車首的廠徽,卻已
取消象徵君主政治的雙結,而替以代表民主新生的波浪型紋線,這是愛快羅密歐第四次改
變廠徽。
勢如破竹的跑車車隊 而由158/159型跑車組成的愛快羅密歐車隊,自一九四六年至一九四八年,及一九五○年
至一九五一間,共出賽GP三十五場,抱回了三十一座冠軍獎盃,如此的睥睨群雄,迭創佳
績,除了設計跑車的衛圖里奧,居功厥偉,車壇另一位奇才-恩佐‧法拉利(Enzo
Ferrari)在二○年代擔任愛快羅密歐車隊經理時,所打下的良好根基,也是功勞簿上重要
的一項。 愛快羅密歐車隊在一九五○」年的英國GP大賽中,風靡了所有看台上的車迷,亮紅的車影
過處,在這一季賽程中,居然連續蟬聯六次冠軍,這種令人瘋狂的戰績,卻為另一股賽車
新潮流-F2賽車興起,而暫時畫下休止符。 一九五一年底,GP大賽因偏好輕型賽車的F2賽車興起而徹底瓦解,愛快羅密歐即由賽道轉
向車道,暫時以製造轎車為「主打]] >

Tags: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