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牙週病簡介與新型療法
根據衛生署統計,四十歲以上的國人,七成五以上有慢性牙齦炎或牙周問題,然而臨床上大多數並未診斷出來獲得適當治療。因此牙週問題可稱為是國人口腔健康的慢性殺手,在過去一直被認為是非常棘手,無法早期發現和完全治癒的疾病。所幸隨著國人醫療知識的普及化、科技的進步、牙科材料發展的日新月異,面對牙周病的治療有了拔牙以外的更多的選擇。
早期的牙週症狀並不明顯,可能僅有刷牙出血,邊緣牙齦紅腫、口臭、牙齦萎縮、牙根敏感、牙齒移位或牙縫變大等,甚至毫無症狀。此時因為不會疼痛而忽略,或是對於治療害怕與遲疑而錯過了早期治療黃金期;等到反覆出現牙週膿包、牙齒動搖、咀嚼無力或疼痛,甚至牙齒自行脫落才就醫,往往已經非常嚴重,無論在美觀及咀嚼功能上都發生重大影響。到此階段的全口治療和重建所須之時間和花費,更是數倍於早期治療者。
除
了傳統的第一階段非手術性治療 (牙結石清除及牙根面整平術) 和第二階段手術治療 (翻瓣清創術)
以外,還可以在齒槽骨受到嚴重破壞的區域放置骨粉或是牙週再生材料。牙週再生技術使治療不再只求牙齒歹活,更有回春之效,帶給飽受牙週病之苦的患者另一生
機。過去的再生材料多為不可吸收,需要二次手術取出;後來發展出可吸收再生膜,免去了二次手術的疼痛,但也只是「消極的」提供一個空間
給牙週組織再生。
最近許多的研究朝向如何利用再生手術「積極的」促進組織再生,於是利用生化和基因工程的技術,大量製造純化各種骨誘導生長因子的研究不斷被發表。其中一種已上市的生物科技產品-牙釉基質蛋白(Emdogain)被視為牙周治療的胎盤素,這幾年被牙週病科醫師所廣泛使用。
這
種蛋白和牙齒萌發時的牙根形成有關,所以必須於牙週翻瓣清創術的過程中,在牙根表面上塗上一層此種膠狀蛋白,來模擬最初牙根發育時的環境,就可以使缺損的
牙週組織再生,具備特點包括:抑制阻礙再生的上皮細胞功能。抑制有害細菌的繁殖,但不會影響口腔內正常細菌。能促進成骨細胞、牙骨質細胞的生長及分化,刺
激牙根表面重新長出支持纖維。能刺激血管新生,因此有利傷口癒合,有效降低術後感染和不適。對牙週病造成的牙齦萎縮及垂直骨缺損也有效。
經過毒理學和免疫學研究顯示,臨床上使用安全無虞。
一般而言,牙週病必須先進行傳統4~6週的基本治療及衛生教育,牙週組織發炎的情形就可
以受到適當的控制。然而,有些牙齒由於先前組織受損嚴重‚無法於前述基本治療之下治癒,此時便須藉由牙週手術的方式將隱藏在牙週囊袋深處的牙菌斑與牙結石完全清除,並將遭到破壞而呈不規則的齒槽骨缺損整型,使牙週組織獲得好的癒合,恢復健康。至於更嚴重被感染的牙齒,醫生會在術前或術中考量病患狀況、骨缺損形態、牙齦位置,及材料操作特性等,評估病患是否適合施行再生手術,選擇最合適的再生材料。
雖然牙週再生材料的發展,提供了嚴重牙周破壞的牙齒恢復健康的機會,但是由於此項治療目前健保並不給付,所以針對齒槽骨破壞範圍過大、口腔衛生維護不佳或重度菸癮等病患並不建議使用。此外,牙週再生手術的技術很重要,由受過牙週病專門訓練的醫師來施行,可以得到較好的成果。最重要的,牙週病治療完成以後,一定要按照醫生指導的方法,作好每天的囗腔清潔,以及定期三至六個月的回診檢查,如此一來牙週病將可以獲得良好的控制,從此不再是牙齒的絕症
Tags: 牙週病 牙齦炎 牙週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