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 迷你車世界
這兩年花比較多時間在組裝 1/43 套件,也定下了收集 1/43 Alfa Romeo 的目標。
其實卻有點忽略掉原本將近二十年來的1/87 收藏
為了展示1/43 Alfa Romeo, 還把原來的櫃位讓出,可憐的千多台模型睡在床底
還好新的櫃子很快完工,光是重新分類排列,也搞掉了一個禮拜。
恩,兩種主力收藏各有其所,繼續敗家。
1/43 Alfa Romeo Museum
雖然收車模,東收西收近一千五百部,然而除了主力 1/87 收集的很齊之外,
其它1/43, 1/43 總是零零落落。 前兩個月到台北黑熊老大處參觀,看到一式排開的法拉力躍馬。
才驚覺,自己也該捨棄無系統的收藏,認真的建立主題。
身為無可救藥的義大利車中毒者跟 Alfa Romeo 死忠車迷,
還有什麼,比收集這個更適合我?
於是乎….定做新櫃子,整理舊收藏,加上狂掃eBay。
終於……………
[ 南投 ] 歐莉葉荷城堡
之前從網路上的資訊,得知在南投埔里靠近鯉魚潭的區域,有一個開始營運不久的歐式城堡民宿。
趁著寒流剛過,風和日麗的星期天,驅車前往。
也許是好天氣,也許是遇上埔里大拜拜,車潮相當的多,在台十四線上彎來彎去,看著懸空而過的六號國道埔里高,不知何時才能通車,疏解車潮。
一路上沒有太多指示與路標,只有在過了地理中心碑,準備彎進鯉魚潭的路口有一個很小的標示。不過開進去一會,左手邊就出現了明顯的建築地標。
冰河期朋友 — 長毛象台中特展
長毛象屬名Mammuthus (猛瑪象),源自俄羅斯的古字mammut,成年長毛象身高3.5至4.5公尺,體重約6000至7000公斤,皮下脂肪和皮 上濃密絨毛層皆厚達十公分,絨毛層之外還披覆長毛層,毛色呈黑色或深棕色,長度約有50~70公分,長毛象以此得名。
1萬8000年前,靠近北極圈的極寒地帶,1頭約40歲的長毛象—尤卡吉爾(Yukagir),死亡後長眠在極地永凍土的冰封中。2002年,這隻長毛象意外被人發現,部分遺骸重見天日,2005年首度離開西伯利亞,在日本愛知博覽會與世人見面。今年11月後,這頭長毛像要到台中展出,還有一頭小長毛象遺骸同行,這也是小長毛象全球首度曝光。
寶刀已老?林憶蓮台北國際會議中心演唱會
應該是一兩個月前,看到Sandy 個唱的消息,就已經在網上買好中間位置的票。
結果一兩週之前看到票房只有三成慘狀的新聞,還一度考慮退票。
想想Sandy 也算是自我要求高的天后級歌手,就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
部落格系統升級 MT 4.2
轉過來Movable Type 系統已經快一年了,
雖然不像 Word Press 有一堆外掛可以玩,版型也找不到什麼真正喜歡的
不過穩定,持續更新,而且還有熱心人士寫的中文patch, 這也夠了
昨天工作忙一段落,本想將部落格版型做些修改,
搜尋之下,才知道 MT 已經升到 4.21 版
雖然不知道改了些什麼,不過文件上註明安全性跟速度做了不少改善。
備份重要資料之後,以新版程式覆蓋,
登入後進行升級及系統重建,總算安全的升到新版
找些時間,再好好研究一下新玩法
1/43 Alfa Romeo TZ2 ( MG Model Plus Kit )
底盤形式共有兩種, 主要是由 Bertone 設計的101型,及後來 1966 年 Pininfarina 改良的114 型。動力底盤則由 Zagato 所負責調教。
外觀設計由 Autodelta 的Ing. Carlo Chiti 所主導,由於他曾是法拉利的首席設計師,因此Alfa Romeo TZ2車型的設計融合了法拉利250 GTO的精髓,也使TZ2成為Alfa Romeo 的一大經典。
Alfa Romeo
TZ2的101型底盤來自原始的TZ車型,由鋼製的管狀框架成為籠型車體。而且TZ2的懸掛系統增加更多可調整細節,並且車身更加降低。TZ2的第一部試
造車採用純合金的車體外殼,後續打造的改用玻璃纖維構造作為車體。車高僅有約為1米,具有良好的空氣力學,減少阻力,而且保持了優美的外觀。
1960 Alfa Romeo Giulietta SZ
Giulietta是Alfa Romeo 近百年歷史上最傳奇的車型之一,在六零年代,以紮實的設計與技術,不僅代表Alfa Romeo 在車壇的一席之地,也可以稱做是意大利造車工藝的一時輝煌。 Giulietta車系的誕生有著許多逸事,最為人傳頌的,在1950年的一個晚上,Alfa Romeo 的設計主管,在巴黎的宴會上巧遇當時的王宮貴族,在他們的建議之下,為著與 Romeo 搭配,因而誕生了 Giulietta (閱讀全文…)
1977 Alfa Romeo Brabham BT46 Surface Cooler
1977年Brabham BT46戰車,是出自鬼才F1 設計師Gordon Murray之手,當1977年BT46 以 Surface
Coolers 之名推出媒體發表車款,立刻引起熱烈討論。特殊的三角楔狀車體,將冷卻器分佈兩側車身,這也是副車名 Surface Coolers
的由來。可惜散熱效果未如預期,因此在後續的 BT46 上面此設計成為絕響,也讓 BT46 Surface Coolers 成為F1
設計史上的經典之一
由 Alfa Romeo 提供的 3L 水平對臥12缸引擎,除了降低車身重心,也可提供高達 520 hp, 讓 BT46 系列成為當時賽場上的雄獅,與 Ford Cosworth DFV 引擎系列平起平坐。
在BT46 征戰的一年多之中,出現了不少改良版本,其中以 BT46B Fan Car 爭議最大,這又是另外的故事了